中文版   English
 
  活动报道  
  最新消息  
 
 
  你当前的位置: 新闻动态 活动报道
站内搜索:
 
  活动报道
   
 
世界银行“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研讨会“成功召开
分享到:
时间:2011-05-26    浏览量:1216
      2011年5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业和收入分配司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在京联合举办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研讨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张东生司长到会讲话。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尹建堃副司长,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工作司沈水生副司长,国家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黄延信副司长,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赵云城副司长、张志斌处长,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田小宝院长、张丽宾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张车伟副所长,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赵忠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唐旷副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葛玉好讲师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胡德巧副司长主持了研讨会。
      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曾湘泉院长出席会议并做了题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战略研究”的主题报告。该报告由5个子报告组成,分别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未来变动趋势测算”、“我国不同城镇化、产业结构作用下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效率研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总结、对比及选择”、“农村劳动力转移国际经验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关政策分析”。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未来变动趋势测算”子报告对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及其转移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对2011-2020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初步预测。并得出了“外出农民工的教育程度较低、职业培训不足”;“农民工季节性就业比例高、非正规就业现象明显,即就业质量不高”等结论。
     “我国不同城镇化、产业结构作用下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效率研究”子报告发现“不同城镇化模式、产业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存在差异:城镇单位吸收农村劳动力的效率存在地理空间上的差异性;以大城市为主导,中小城镇结合发展的城镇化模式配合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高新技术服务业地区,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效率最高”。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总结、对比及选择”子报告对我国农村现有土地流转模式进行了总结,得出“土地入股模式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最小”、“不同土地流转模式的预期收益稳定性受不同因素制约”等结论。
     “农村劳动力转移国际经验总结”子报告通过对国际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经验进行总结,指出中国在该过程中要把握三大环节——“城镇就业需求创造、农民离农保障、农民劳动技能提升”,提升两大能力——“城市就业吸纳能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借鉴国际上“以工业化催生就业需求,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及小城镇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关注农民离农促进环节,引导农民适度转移”,“关注劳动技能提升环节,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等先进经验。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关政策分析”子报告指出“政策决定了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过程,政策的制定则取决于经济体制和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研究报告最后提出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重点应从重视转移数量向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并重过渡,由向大城市转移向中小城镇转移转变,由隐性城市化向全面的城镇化转变”、“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产业升级与中小城镇发展相结合,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通过中小城镇发展,引导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在大中城市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吸纳高技术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适宜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释放农村劳动力”等政策建议。
      与会专家与学者对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从学术和实践等方面对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
      该报告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项目的研究成果,由世界银行委托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就业和收入分配司,聘请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曾湘泉教授等专家开展研究。其目的在于为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作提供政策建议。
 
 评论0条
还没有评论
 会员评论(只限会员发表评论)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就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