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English
 
  活动报道  
  最新消息  
 
 
  你当前的位置: 新闻动态 活动报道
站内搜索:
 
  活动报道
   
 
中国就业研究所CIER指数正式向社会发布
分享到:
时间:2011-04-11    浏览量:1354
 
    2011年4月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在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楼347会议室向社会正式发布了中国就业竞争指数(简称CIER指数)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教授,劳动人事学院数据中心主任、中国就业研究所丁大建研究员,中国就业研究所耿林副研究员、葛玉好副研究员等出席了此次会议。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经济观察报、凤凰网、京华时报、新京报等媒体出席会议并进行了广泛报道。发布会由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党委副书记唐鑛副教授主持。
 
中国就业竞争指数发布会会场
 
    首先,丁大建研究员介绍了CIER指数的研发背景、学术定义、历史变动和最新趋势,并利用这一指数对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就业形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CIER的历史数据显示,2008年四季度CIER指数的数值最大,就业形势最为严峻。2009年一季度基本处于“横盘”;二季度竞争指数开始下降;三季度和四季度继续下降,供求关系明显缓解。2010年全年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稳定趋缓,就业压力下降;特别是四季度CIER指数一反往年上升或持平的常态,继续较大幅度下降。
    2011年第一季度CIER指数分析显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与2010年第四季度持平。与2010年同期相比,CIER指数下降明显;与2009年同期相比,CIER指数则有较大幅度的下降。CIER指数的变动反映出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然过去,市场供求状况已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在未来治理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CIER指数能否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从区域差异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就业竞争差异在缩小。2011年第一季度,东部地区的就业竞争压力较上季度有所增大,而中西部地区的就业竞争压力较上季度有所下降;一线城市竞争压力的增长速度快于二线城市,二线城市的竞争压力仍然低于一线城市。从行业差异看,制造业、文化和生活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的竞争压力较上季度上升,其他行业的竞争压力较上季度下降。

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丁大建研究员
 
    随后,曾湘泉教授详尽地阐释了CIER指数设立的初衷、自身的优点以及具备的实际价值。他指出,CIER指数作为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短期波动的指标具有市场变动的敏感性,它与CPI指标和GDP增长率等重要经济指标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或可替代我国目前不具有市场敏感性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进行宏观经济的分析、解读与预测。
    曾教授认为,上述特点是中国就业研究所研发的CIER指数最值得高度关注且最有价值的地方。同时,该指数所具有原始数据资料来源的稳定性和获得的及时性,指数计算的简便性和指数体系的多维、多面性等特征,使其凸显了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变动的描述与分析功能。
    曾教授还介绍说,中国就业研究所近两年来对中国就业形势和状况所做的研究结论受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业和收入分配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等部门相关领导的高度肯定,他们认为CIER指数的测算方法是可行的,数据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该指数可以有效地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短期运行情况。
 
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
 
    耿林副研究员对CIER指数与宏观经济指标的关联性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印证了CIER指数的敏感性以及与宏观经济指标的紧密联系,并得出了以下两点结论:(1)发电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供应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与CIER指数都存在比较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2)没有发现CPI、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等指标与CIER指数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葛玉好副研究员分别阐释了CIER指数大学生、企业和学者的启示和意义。例如,大学生可以利用CIER指数来帮助他们选择就业城市;企业可以利用CIER指数制定相对应的招聘策略;学者可以利用CIER指数评估劳动力市场供需的现状并推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等。
    最后,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经济观察报、凤凰网、京华时报、新京报等媒体的记者向就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与就业相关的实际问题、改进的建议和期望的解决问题等等,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而轻松的讨论。
    本次会议是自2008年底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就业研究所在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连续举办九届就业形势季度分析会议之后,首次对社会公开发布由中国就业研究所研发的CIER就业竞争指数体系。本次发布会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评论0条
还没有评论
 会员评论(只限会员发表评论)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就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