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English
 
  活动报道  
  最新消息  
 
 
  你当前的位置: 新闻动态 最新消息
站内搜索:
 
  最新消息
   
 
新华社《瞭望》杂志刊登曾湘泉教授“全口径失业率的宏观意义”文章
分享到:
时间:2009-05-31    浏览量:1351
    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第18期刊登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撰写的“全口径失业率的宏观意义”文章。
    在该文章中,曾湘泉教授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之际,有关反映宏观经济变动,特别是反映就业和失业形势的宏观指标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由于登记失业率测量和统计的范围有限,导致大家对其产生了大量的疑问。源于计划经济的失业统计指标已丧失了应有的宏观决策价值,其原因在于,现行的登记失业率存在着天然的局限。具体的表现是,仅以城镇户籍人口为统计对象,对统计的年龄过窄,局限于行政登记行为,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测量漏洞等。随着向市场经济转变,登记失业率的缺陷越来越显著,其结果是不能反映我国目前的整体失业状况,作为宏观劳动力市场形势判断而言,其效能大大下降。
     曾湘泉教授在文章中指出,应当承认,在我国这样一个二元经济并存,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建立一个被大家公认的客观和灵敏度较高的失业率测量指标,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但毫无疑问的是,按照国际劳工组织参考期从事一个小时的工作(即认定为就业的标准来衡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我国的就业和失业状况。因此,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就业和失业测量和统计标准,已刻不容缓。
    他认为,从目前中国国情来看,失业率指标的核心在于其“敏感度”,即失业率的测量和统计应当能够及时反映失业状况的变化。具体的建议是,可以借鉴货币依据流动性来定义的方法,来探讨建立失业的测量标准。比如,M0是现金,其流动性最强。M1是M0加上活期存款,M2是M1加上定期存款等,流动性依次递减。失业率测量则可以依据工作时间长短来衡量,可以建立一个U0,U1和U2等测量和统计方法。比如,U0是1小时以上,其工作时间最短,且符合国际劳动组织的定义。U1是10小时或15小时以上,U2是每周工作35小时以上等。政府公布调查失业率的时候,可以采取U0、U1和U2指标同时公布的方法。这既考虑了国际标准,也有中国特点,这将会大大打消社会各界对失业率数据不可靠的疑虑,更加接近客观和科学。
 
 
 评论0条
还没有评论
 会员评论(只限会员发表评论)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就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