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English
 
  活动报道  
  最新消息  
 
 
  你当前的位置: 新闻动态 活动报道
站内搜索:
 
  活动报道
   
 
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成功举办
分享到:
时间:2024-01-20    浏览量:3387
 

2024年1月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主办的2023年第4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在劳动人事学院成功举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陈勇嘉、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二级巡视员孟灿文、人口司地区处处长吴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就业监测评价处一级调研员冯佳、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就业创业服务处处长文双元等政府部门领导和智联招聘集团、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58同城、淘天集团研究中心、滴滴发展研究院、美团到家公共战略中心等公司专家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曾湘泉,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苏中兴、李育辉、郭瑜,副教授耿林、周广肃,劳动人事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姚等专家学者30余人参会。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易定红主持会议。

在主题报告阶段,耿林作了题为《2023年第四季度就业形势分析——基于智联招聘网络大数据》的主题报告。报告首先分析了2023年第四季度整体就业形势,然后对分行业和职业、分地区和城市、分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的就业情况展开了更为详尽的分析。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的 CIER 指数环比上升,同比下降。分行业和职业来看,本季度不同行业间就业景气极化程度有所缩小。专业服务/咨询、物流/仓储、酒店/餐饮等行业就业景气程度相对较高。就业市场景气指数较高的职业仍为技工/操作工、烹饪/料理/食品研发、影视/媒体/出版/印刷等。分地区看,各地区CIER指数除东北地区外环比均上升,除东部地区外同比均下降。分城市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CIER指数环比和同比均上升,而京津冀地区CIER指数环比、同比均下降。分企业规模和性质来看,大、中、微和小型企业CIER指数依次递减,其中,由于招聘需求人数同比增幅较大,大型和微型企业CIER指数同比上升。本季度,上市公司和股份制企业的CIER指数相对较高,其它类型企业的CIER指数相对较低,国企最低。

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苏州圆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亚芳作了《苏州工业园区2023年四季度人力资源情况报告》。该报告首先分析了2023年四季度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指数,2023年四季度需求指数为3686%,同比环比均有所减弱;供给指数为498%;匹配指数为56%,环比较上季度有所回升。报告指出,调研企业招聘预期水平为54%,较去年同期有所降低。园区企业本季度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为 “人力成本控制”,通过降低加班时长、控制薪酬总额、冻结人员招聘等方式来降低成本。从应届生以及社会人才方面来看,博士学历及高技能人才的薪资水平不断提升,但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不匹配的问题仍然突出。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位晓琳介绍了基于58同城招聘平台数据撰写的《2023年第四季度蓝领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报告指出,2023年第四季度蓝领就业景气指数同、环比均下降,招聘需求和求职申请人数均下降,且需求下降的幅度大于供给下降的幅度。分行业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蓝领就业景气指数最高,房地产业次之,住宿和餐饮业蓝领就业景气指数仍然最低。本季度,需求量和供给量最大的职业是普工。分地区和城市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蓝领就业景气指数均下降,西部、东北地区及四、五线城市蓝领就业形势走弱。从企业规模和性质来看,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蓝领指数最低,招聘需求总量降低,但是在各类企业中招聘需求占比增加。本季度指数变动主要受制造业景气程度、房地产业政策以及出口的影响,未来应采取相应积极措施稳定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促进就业稳定。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毛宇飞报告了《2023年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分析》。报告指出,2023年四季度高校CIER指数环比有所上升,但同比有所下降。从供需两端变动来看,本季度高校毕业生求职供给同比、环比均有所下降,而招聘需求环比略有上升。分区域来看,本季度东部地区就业景气指数较高,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则相对较低。分经济圈来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景气指数同比上升。分城市等级来看,三线城市景气指数相对较高,其次是二线城市,而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景气指数相对较低。分企业规模和性质来看,本季度微型企业、上市公司、股份制企业就业景气较高,但国有企业就业竞争尤为激烈。本季度新增了不同专业和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分析,分专业来看,近年来医学、农学、工学、理学专业的就业景气指数相对较高;而经管、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就业景气指数相对较低。分学历来看,不同学历的就业景气存在差异,博士就业景气指数相对较高。建议密切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了解其所需的新技能和新岗位需求,从而在新产业、新职业角度培育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增长点。与此同时,也需要深挖特定行业、城市以及STEM专业的招聘需求,掌握新型工业化相关专业人才的就业变动趋势,为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反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刘璇作了《培养金融未来之星——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全面解读报告》。该报告分析了金融业在招聘中对高校应届生所关注的能力以及毕业生在金融业就业面临的技能短板。研究发现,在就业能力需求方面,数据分析、文书写作以及数字化工具应用是三项最重要的硬技能;沟通表达、学习能力以及执行能力是最重要的三项软技能。自驱力、抗压能力、耐心细致等也列入值得关注的能力范围。在就业能力短板方面,从近两年应届生毕业生的表现来看,在硬技能方面,数据分析和文书写作能力相对较弱,在软技能方面,抗压能力、自驱力以及创新能力是三项较弱的能力。

在主题发言和自由交流阶段,与会领导和专家围绕2023年第四季度就业形势进行了深入研讨。

智联招聘集团公关总监王一新基于智联招聘数据对第四季度就业形势进行了补充介绍。她指出,尽管面临的就业压力增大,但新动能产业带来发展机会,政策利好也推动企业信心回升。此外,智联针对00后职场人的调查发现,年轻求职者对就业去向的态度更加理性和平和。

58同城公共事务总监吕妍静基于招聘平台的数据分享了2023年四季度就业市场情况。四季度,招聘市场的供需双方均处于下行区间,就业压力持续上升,且消费终端需求总体偏弱。农民工求职方面,物流仓储领域仍是首选就业方向,但就业地域意向正从东部地区转向中西部。

淘天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缐伟华分享了淘宝平台创新创业情况。她指出,四季度创业活力指数及收入指数较三季度均有所上升。此外,初创商家中选择服务类创业比例上升,种类更丰富。年龄结构上,00后成为平台创业者中占比最高的群体;地域上,广东、河南、福建、浙江、山东是创业活力最高的前5个省份。

滴滴发展研究院研究总监唐艳红对第四季度新就业形态就业状况进行了补充。她提到,在旅游业推动下,2023年的网约车行业需求显著增长,但供给侧的增长略快,这可能是因为宏观就业压力较大的环境下,滴滴平台承担了一部分托底和蓄水池作用。滴滴目前也正在多方位开展活动来增强劳动者权益保障,也希望以此引领行业规范,塑造良性的行业竞争环境。

美团到家公共战略中心高级专家李显详细介绍了外卖行业的骑手就业状况,特别指出2023年在美团平台获得收入的骑手数量呈现增长。在骑手结构中,年轻骑手数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未来工作计划方面,以自雇形式实现就业的意愿有所下降,但从事雇佣性工作的意愿有所增强。针对重点帮扶县的情况调研显示,骑手工作能拓展劳动者外出务工途径,创造就地就业机会,帮助劳动者坚定劳动改善生活的信心,积累创业经验和资金。现阶段,美团外卖启动冬季骑手招募,投入1亿元,开放30万骑手岗位,持续扩大就业供给,为保障冬季外卖消费提供支撑。

苏中兴指出,就业岗位的创造和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息息相关。中国经济需要有一段时间来调整,真正建立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适当调整就业模式和就业预期。在调整期,政府重点要完善我国的基础制度、市场环境和社会管理体系,要创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和创业活力。发展的挑战之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但这也有合理性,我们需要提高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确保大部分劳动者能够有收入进行消费升级和拉动内需。比如,增加旅游支出就是消费升级和拉动内需的表现,也会增加就业。近期国内旅游消费就已经展现出积极信号,有利于经济内循环。但是,我们不能希望在短期内就完成结构调整,长期向好是需要有战略定力的,需要调整短期预期,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郭瑜表示,当前为了稳定经济和就业,政府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并一直在积极推动财政政策。因此,探索未来的出路在何处将是下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陈姚从高校一线就业工作者的角度发表了看法,他表示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正逐渐转向风险低偏好与技能高需求矛盾、供需时间节点矛盾等。同时为应对人工智能对相关职业的替代,应鼓励学生投身于更具挑战性的领域,而非仅仅追求稳定的职位。他还建议将灵活就业纳入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参与灵活就业。

会议最后,曾湘泉所长进行了简要总结。他表示,根据政府发布的数据,全国31个大中城市的就业新增人数和失业率总体上保持稳定。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蓝领指数下降至历史最低点,这也许与平台企业管理层变动带来的影响有关。未来计划加强对灵活就业,特别是零工市场的研究,并增加对市场结构及长期趋势的分析,补齐劳动力市场长期预测的缺口。此外,还需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测度指标,并重点关注如何稳步提高劳动参与率等。

 
 评论0条
还没有评论
 会员评论(只限会员发表评论)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就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