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English
 
  活动报道  
  最新消息  
 
 
  你当前的位置: 新闻动态 最新消息
站内搜索:
 
  最新消息
   
 
[瞭望]数字经济时代下,要让灵活就业更加规范发展
分享到:
时间:2021-08-20    浏览量:723

5月11日,工作人员在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西那母生态旅游度假村内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推介草莓 牟宇摄/本刊

减缓失业压力,减低用工成本,满足员工需求,特别是数字经济平台大发展,成为灵活就业主要驱动力

灵活就业不断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雇佣关系寿终正寝

建立平台就业统计指标,健全社保制度,完善灵活就业的政策支持

作者 曾湘泉

疫情时期,新就业形态、新用工模式脱颖而出,为稳就业注入新动力。统计显示,2020年全国约有8400万人为共享经济提供服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确定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明确要求“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体现了党和国家积极顺应就业新趋势的重要要求。

站在稳就业的高度审视,让灵活就业成为保障就业市场稳健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地、各部门还需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支持广大劳动者积极就业、大胆创业,营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灵活就业蓬勃发展

灵活就业是指在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工作场所等方面,不同于传统正规或标准雇佣方式的就业形式,其中包括自营就业、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独立就业、承包就业等多种形式。

灵活就业可有效缓解失业压力。面对就业市场压力,政府出台创造就业岗位等促就业政策的同时,鼓励人们进入“零工经济”等形式多样的灵活就业市场中,从而缓解就业市场压力。

灵活就业能有效降低企业人力成本。一些企业经营具有季节性特点,采用传统固定用工方式人员和工资刚性成本较高,面对外部需求变化,企业短期内最有效方法是调整工时、人员。

灵活就业可更充分地开发人力资源。可松散、可兼职、可合伙甚至可以单干的多形态、多模式、多种类的新工作方式,降低了就业门槛,拓宽了就业范围,吸纳了更多劳动者入门从业,可让受疫情影响闲置的人力资源得到更充分开发。

数字经济平台的快速发展也加快了灵活就业的发展速度。除了生活服务类数字平台就业外,数字文化平台也创造了大量新的工作形态。比如,泛娱乐直播、游戏直播、电商直播等,平台型就业是这类就业的最大特征。这些新业态的产生,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的渗透率和普及率提高等。

填补三个空白点

近年来,在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的催生下,灵活就业蓬勃发展,吸纳就业的作用显著,但匹配灵活就业的相关机制仍需填补空白点。

概念界定的空白点。当前,灵活就业概念过于宽泛,需要准确、科学的界定。如果考虑数字经济平台对就业的影响,使用“就业灵活性”这个表述可能更准确。因为灵活就业很难完全从传统的单位就业中分离出来,尤其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单位就业会有更大的灵活性需求,诸如远程办公等。因此,使用就业灵活性比灵活就业,更能准确表达这种就业的性质或状态。

统计体系的空白点。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就业统计还未将灵活就业纳入其中。目前,新增就业大体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规模以上的单位就业,另一个是数量巨大的非标准就业,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2亿多个。因此,在明确界定灵活就业标准的基础上,需建立以劳动力调查为基础的灵活就业统计体系。

政策体系的空白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比例有待提高、保障水平有待提升。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就业人员达到7500万人。这些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比如,网约车司机、网络写手等人员的工作具有去雇主化、平台化等特征,用工方式灵活自由,难以认定为传统的雇佣关系。多数地区对以灵活就业形式参保有户籍限制,而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又难以满足在城市工作生活的需要,且在现行制度下尚难以纳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制度体系。

灵活就业不会全面取代传统就业

与传统就业相比,数字经济类的平台就业广受欢迎,得益于数字技术渗透率和普及率的提高,也得益于就业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年轻人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未来不同职业群体均存在灵活就业,包括越来越多职场人在业余时间选择兼职。从分布产业来看,生产性企业并不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一是传统服务业,比如酒店、餐饮、旅游等;二是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密集服务业、知识密集服务业。从发展趋势来看,咨询师、设计师、教师、医生等专业人才,未来选择灵活就业的可能性较高。因为灵活就业模式下,他们的自由程度、收入水平、满意度和幸福感可能更高。

灵活就业不会全面取代传统就业,以传统雇佣关系为特征的就业不会终结。有观点认为,新技术革命可能消灭传统的雇佣关系,并推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制度、政策法律等产生根本变革。

但实际上,各类灵活就业方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就业市场的变革,有助于推动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疫情发生以来,“共享员工”有效缓解临时性用工难问题,企业的有益实践也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新用工模式给灵活就业市场带来新启发。就业市场要抓住机遇,以乐观态度拥抱灵活就业的新业态。

提升就业质量仍是重点

就业质量不高,是灵活就业的最大挑战。实施更高质量的就业,提高数字经济平台的灵活就业质量是一个主要方向。

数字经济平台灵活就业因工时长、收入不稳定、大部分未进入社保,导致出现就业质量问题,未来发展灵活就业需要与规范就业市场、提高就业质量相结合。

首先,数字经济平台的灵活就业宜尽早纳入立法内容或计划。例如,在就业促进法修改中增加有关灵活就业的条款,各地、各部门可考虑推出灵活就业管理条例。从长期来看,发展健康和持久的灵活就业体系,还要从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测量、法律规制、与国际就业标准接轨等层面进行探讨。

其次,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十四五”时期,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态势还将持续,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也会进一步加快,灵活就业仍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特征。因此,当前需要按照“十四五”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适合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人员劳动用工特点的参保缴费政策和制度体系,并通过优化服务方式,实现应保尽保,确保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伴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

最后,灵活就业群体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需要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和指导。未来可探索建立由政府和企业联合出资、个人参与、专家评估等多角色构成的互联网平台就业培训新机制,让从业者、企业、政府以及社会机构共同发力,形成良性互动、健康循环、多方共赢的格局,不断提升就业者的人力资本价值。

(作者曾湘泉教授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评论0条
还没有评论
 会员评论(只限会员发表评论)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就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