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主办的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在劳动人事学院求是楼347会议室成功举办。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张志斌副司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宋鑫副司长、苏州圆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光、智联招聘集团高级市场总监李强、58集团政府事务部总监葛凌,阿里研究院高级专家张凌霄,滴滴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岩,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劳动人事学院曾湘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赵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华女子学院、北京林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部分教师和研究人员刘尔铎、葛玉好、耿林、刘相波、翁茜、何浩然、李洪坚、郝玉明、胡绍英、杨玉梅、张成刚等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系助理教授王非博士主持。
在主题报告阶段,耿林副研究员作了题为《2018年第二季度就业形势分析—基于智联招聘网络大数据》的主题报告。2018年第二季度,企业用工需求虽然增加,但是求职申请人数并未依据以往经验呈下降趋势,反而比上季度有所上升,由此导致本季度CIER指数下降至1.88。分行业来看,本季度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景气极化程度比上季度略有上升,但好于去年同期。本季度就业景气最好的为中介服务行业,CIER指数为6.91。受需求增长的影响,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行业、酒店/餐饮行业、专业服务/咨询行业在本季度的CIER指数有所上升。尽管本季度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就业景气排名位于第三,但从趋势来看“互联网热度”继续下降。此外,受本季度需求大幅下降影响,航空/航天研究与制造业在本季度就业景气程度较差。分职业来看,本季度就业市场景气指数较高的职业仍为技工/操作工、销售业务、社区/居民/家政服务等。公关/媒介、销售行政/商务、物业管理等职业的景气指数较低。分区域来看,2018年第二季度的CIER指数仍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依次递减的趋势,同时与上一季度相比,这些地区的需求增加幅度小于求职申请人数的增幅,使得CIER指数继续下降。分城市等级来看,本季度一线、新一线、二线以及三线城市的CIER指数呈现依次递增。随着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中户口指标逐渐收紧,二线和三线城市在人才政策上持续发力,各类优惠政策对人才就业的集聚效应逐渐凸显。
在企业规模方面,本季度各种规模的企业仍呈现大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就业形势相对较好,而中型和小型企业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差的状况。在企业性质方面,本季度上市公司企业的CIER指数仍然最高,为1.02。而其他类型企业的CIER指数小于1。报告预估,由于季节因素作用明显,2018年第三、第四季度CIER指数将可能大概率出现回升态势。
张晓光总经理就《苏州工业园区2018年第二季度人力资源情况报告》做了介绍。报告分析了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指数及市场数据,介绍了园区应届生招聘薪酬调查情况及企业招聘用工情况,并对2018年第三季度园区人力资源情况进行了预测。从长期趋势看,三季度往往是年度内用工需求最高峰。综合各种因素影响,园区三季度需求有望延续旺盛态势,供需矛盾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根据季度供给指数(定基)近三年走势,园区供给总量呈持续下降态势。从长期趋势来看,综合各种不利因素,三季度供给量预期环比有所下降。
中国就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专业博士生祝慧琳介绍了中国就业研究所课题组开展《58同城抽样数据评估报告》的基本情况。该报告从项目背景、评估方法、求职者特征评估、企业特征评估及相关结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从数据稳定性、数据代表性(求职者、企业)这两方面评估了58同城大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和局限性。
在主题发言和自由交流阶段,与会专家和领导围绕第二季度就业形势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张志斌副司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宋鑫副司长等分别结合相关工作情况,对上述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和分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张成刚博士分享了《新就业、高质量:中国新就业形态就业质量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该报告主要从宏观、中观(平台)和微观层面来评价新就业形态的就业质量。报告认为,新就业形态的就业质量高于传统的非正规就业,新就业形态就业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与支持等。
苏州圆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光补充介绍了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由于房价上涨,一线操作工的住宿成本占其薪酬的21%~30%,导致其实际收入减少。从企业层面来看,一线员工的离职率增加。
智联招聘集团高级市场总监李强利用智联招聘数据分享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第一,新增就业和薪资增长情况不及预期,重点区域就业压力巨大。全国就业竞争最激烈的十个城市中,东北地区4个主要城市的问题尤为突出。第二,从有关问卷调查的情况判断,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第三,中美贸易摩擦对于就业带来的不确定性值得进一步关注。
58集团数据分析师高绍伟利用58集团的数据,分析了当前中低端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一些情况和趋势。第一,中低端劳动者的求职需求呈稳定增长态势,供求关系基本保持稳定,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第二,企业提供的薪酬低于求职者的预期薪酬,且针对蓝领工人的用工需求增加,而供给不足,为企业招聘带来压力;第三,多行业的招聘岗位数呈现环比增长态势,包括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第四,第二产业用工需求相对紧张;最后,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相较去年略有下降。
阿里研究院高级专家张凌霄对新零售业的代表“盒马鲜生”作了简要介绍。盒马鲜生是经过一系列的商品改造、技术改造、供应改造、物流改造,把一个生鲜超市转化为互联网时代体验式的消费中心。它不断去改变传统商业模式,创造全新的购物体验,带来了服务业就业的不断扩大。
滴滴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岩介绍了近期出行行业出台的一些政策对就业的影响。第一,根据2016年出台的网约车管理办法和今年出台的关于信用的联合惩戒政策,目前监管政策对网约车平台、司机、车辆的要求更加严格。第二,监管政策抓紧后,网约车平台就业的自由性和灵活性有所降低,如何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同时更好地促进灵活就业,应成为未来的关注点。
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赵忠教授分享了他的参会感受。一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是技术进步、新就业形态与第二产业的产业升级之间的联系,以及技术进步对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另一方面,新业态对劳动关系和社保体系的挑战需要得到妥善解决,否则新业态或平台经济化将无法健康发展。
劳动人事学院刘尔铎副教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研究数据的质量和精细化程度应成为就业季度分析会未来完善的重点方向。此外,在政府失业率指标的构建中,可增加年失业率(含失业发生率和失业持续期)指标的计算和发布,。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李洪坚博士分享了《资源衰退型城市的集中就业和权益保障》这一研究课题成果。一方面资源衰退型城市中失业人数增加,且隐性失业问题异常明显。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存在欠薪、欠保情况,劳资矛盾突出。
最后,曾湘泉所长针对此次会议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就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谈了他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他认为,尽管本季度CIER指数的下降与春节推迟、劳动力供给增大相关,但总体来看,总需求仍大于总供给,就业市场基本稳定。就目前大家高度关注的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他认为,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分析,未来可通过文献收集和整理,获取更多数据和结论。结合宏观经济来看,2017年15~59岁的劳动力供给已下降超过700万人,这导致尽管经济增速下降,招工难的问题仍然突出。从现实来看,就业市场的结构矛盾,特别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人群,即三重点仍然应当是关注的重点问题。此外,由于中国就业市场存在着大量的就业不足(underemployment)情况,统计部门除发布失业率指标外,应同时发布就业质量,如薪酬、工时等指标的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反映中国就业市场的状况。未来中国就业研究所将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专题研讨会,聚焦中美贸易战对就业市场影响,以及政府的应对措施等。他感谢政府部门、企业和学界的领导和专家对就业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希望继续加强与外部合作,不断提高中国就业研究所就业智库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
(文:钱璇;图:张石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