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教授接受了经济日报的采访,解答了近期中国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的疑难问题。下面是采访内容。 【劳动力市场部分】 (如何看待一季度中西部地区呈现出供需两旺的情况?) 曾湘泉教授:经济面临着一个转变趋势,就是在向中西部地区推移,首先是由于土地、物流等成本上升,东部一些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正在丧失,投资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推进;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中西部地区依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Gdp西高东低的趋势比较明显,经济增长自身质量的提高,也能有效增长带动就业。 从目前看,区域就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需要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就业环境,实现教育、医疗、文化等全面综合性的发展,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就业、吸引人才。 (如何看待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失业阵痛?) 曾湘泉教授:在青年劳动力在减少,面临人口老龄化,企业用工成本在升高的背景下,需要关注“中等收入陷阱”可能带来的问题。从长期来讲,要重点考虑就业和经济之间的联动机制。 从短期来看,技术结构转型必然淘汰旧部门的劳动力,对就业形成冲击;但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引发新产品需求,有利于形成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创造新的产业门类和岗位,能够加速产业结构的演进,尤其是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对就业的 “规模效应”。 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就业挑战,还来自其他的发展目标带来的就业压力,如环保、生态、低碳等都成为考量因素。由于环境压力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这就需要关闭一些产业,就业压力也随之产生。从长期看,需要研究创新的就业岗位去向,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和绿色就业岗位转移显得十分必要。
【关于就业结构性矛盾】 曾湘泉教授: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在全世界都属于正常现象,但我国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严重之处,在于持续没有得到改变。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一方面部分劳动者工资下降,另一方面企业人力成本在上升。这些都是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表现。目前就业结构性矛盾已上升到战略层面,成为就业最主要的问题。劳动力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劳动力供给和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转型升级、外贸形势变化等原因,市场的用人需求变化速度很快;但我国人才供给的变化较慢,就业能力并未与之相适应,改革教育体制已势在必行。 目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短期来看,政府可以通过各项优惠政策来引导大学生做村官、下基层。从长期看,应考虑建立市场化的机制,通过改革,大幅度提高学校应对市场变化的速度和能力。为此,高校要构建新的治理结构,坚定不移地去行政化,通过落实自主办学,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并实现优胜劣汰。 大学生最需要职业技术指导,必须有懂行的人来提供职业指导。在就业指导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组织的就业技巧宣讲课尚缺乏专业性,建议国家尽快设立职业指导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相关人才,以适应市场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