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由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张东生、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工作司副司长沈水生、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秘书长李震、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党委副书记唐鑛教授、林新奇教授、丁大建研究员等领导和专家20多人出席会议。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副司长胡德巧主持了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张东生司长首先致辞。他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比如:大城市人口逐渐饱和,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问题相继涌现,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等。面对新型城镇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需要重新审视和深入开展研究。他谈到对曾湘泉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承担世界银行的这项研究课题工作充满期待,并对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张东生司长致辞
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教授代表课题课题组并做了题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战略研究”的主报告。他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并从六个方面,报告了研究成果。包括:十二五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测算、不同城镇化、产业结构作用下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效率研究、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总结、对比及选择、农村劳动力转移国际经验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关政策分析,未来我国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战略思路和政策要点等。
曾湘泉所长发布研究成果报告
“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测算”对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及其转移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最新六普数据,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初步预测。其结论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呈现不断减少趋势,在技术进步以及土地流转制度不变的假设前提下,剩余规模将达到临界阶段。伴随着经济周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能会出现反复波动。 “不同城镇化、产业结构作用下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效率研究”发现,不同城镇化模式、产业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存在差异;城镇单位吸收农村劳动力的效率存在地理空间上的差异性;以大城市为主导,中小城镇结合发展的城镇化模式,配合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高新技术服务业地区,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效率最高。 “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总结、对比及选择”子报告对我国农村现有土地流转模式进行了总结,得出“土地入股模式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最小”、“不同土地流转模式的预期收益稳定性受不同因素制约”等研究结论。 “农村劳动力转移国际经验总结”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国际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中国在该过程中要把握好三大环节,即城镇就业需求创造、农民离农保障、农民劳动技能提升。报告特别强调了提升两大能力:城市就业吸纳能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在具体实施中,建议借鉴国际上“以工业化催生就业需求,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及小城镇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立农民工技能培训长效机制”“关注农民离农促进环节,引导农民适度转移”,“关注劳动技能提升环节,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等先进经验。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关政策分析”子报告系统梳理了我国自1950年至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法规,指出“政策决定了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过程,政策的制定则取决于经济体制和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等”。 报告最后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重点应从重视数量向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并重转变,由向大城市转移向中小城镇转移转变,由隐性城镇化向全面的城镇化转变”、“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产业升级与中小城镇发展相结合,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通过中小城镇发展,引导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在大中城市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吸纳高技术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适宜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释放农村劳动力”等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建议。 与会专家与学者对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从学术和实践等方面对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工作司沈水生副司长针对农民工如何市民化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发展模式、土地流转三个角度,提出了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重点和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赖德胜院长认为,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是个长期的问题,公共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城市中一些因素抑制了就业的创造;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更多依靠投入而不是创新,因而用工成本上升给企业带来巨大压力;我国整体就业质量不高,如何提高就业质量是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等。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李震秘书长高度肯定了课题成果的实际意义,并指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等各方面进一步激活更多农村人口进行转移;在整个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想法。、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几位教授也发表了自己对课题的看法和观点。唐鑛教授就人口总量、就业质量、用工成本等三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林新奇教授指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时间节点,分几段逐步实施相关政策。此外,还要重视劳动力转移中民间的作用。丁大建研究员强调,应关注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发展趋势,并就就业质量如何定义谈自己的看法。 最后,国家发改委胡德巧副司长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代表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对曾湘泉教授团队对这项研究工作的不懈努力,以及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一系列成果表示感谢,并就今后如何完善此项研究成果,包括如何进一步开展课题成果的出版和宣传等提出了一些建议。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战略研究”是世界银行委托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就业和收入分配司,聘请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曾湘泉教授作为课题首席专家所开展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该课题历时2年多,迄今已完成一个主报告,五个分报告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其目的在于为国家“十二五”就业规划工作提供政策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