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上午,第十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开幕,来自22个国家的125位专家学者及国内劳动科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就业、民生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展开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双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就业能力提升研究》报告。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海克曼,德国Wuppertal气候、能源与环境研究所前任所长皮特•海尼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出席开幕式,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主持。
程天权书记在致辞中介绍了论坛主旨和筹办情况。他指出,本届论坛的主题“就业、民生与可持续发展”既是学术界的理论热点,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只有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好就业问题、解决好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问题,才能有力的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程天权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大学于本世纪之初提出“2020年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建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并细化为“十年基础、十年腾飞”两个阶段,如今“十年基础”的工作已经提前完成,“十年腾飞”的号角已经吹响,相信本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一定能为提升学校劳动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实施“十年腾飞”提升国际性战略发挥积极作用。(讲话全文)
在随后举办的聘任仪式上,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海克曼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分别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和兼职教授,程天权书记亲自为他们颁发了聘书并表示祝贺。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做了题为“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主题演讲,分析了中国就业面临的三大压力,详细介绍了2003年至2008年的五年间政府实施的七个方面的就业政策及其成效。
在主论坛报告阶段,詹姆斯•海克曼教授和皮特•海尼克教授分别以《儿童时期人力资本投资对成年后就业能力的影响》、《资源、效率与就业》为题发表了主题报告,从不同角度阐述就业、民生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在主论坛上发布了报告《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双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就业能力提升研究》。报告针对当前“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的“双转型”艰巨任务,提出在中国告别物质资本短缺约束条件之后的今天,要维系经济持续增长与就业扩大,就必须高度关注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包括就业能力的提升。报告还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提出了具体的培训建议。
当天中午,纪宝成校长宴请了与会的著名学者,并与学者们亲切交流。纪宝成校长表示,希望学者们今后继续关注中国劳动科学的发展, 并邀请他们常来人民大学与师生交流。
本次论坛由劳动人事学院承办,为期两天,分设一个主论坛、两个特色论坛和四个分论坛。两个特色论坛分别为全球劳动科学院长论坛、国际区域和地区工作与劳工发展论坛,是论坛主题的深化。四个分论坛分别为劳动经济分论坛,主题是“人口、就业与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分论坛,主题是“民族文化、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分论坛,主题是“中国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关系分论坛,主题是“经济危机下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
论坛期间,全球近三十位劳动科学院院长将联合发表《北京宣言》,共同承诺将全球劳动科学院长论坛办成一个长期的、固定的论坛,以推动各国劳动科学的广泛合作与持续交流。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名誉教授、蒂尔堡大学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国际著名管理学家霍夫斯达特(Hofstede, Gerard Hendrik),英国剑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席、达尔文学院院长威廉•布朗(William Brown),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教授理查德•弗里曼(Richard Freeman),芬兰坦佩雷大学前校长、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系教授约玛•西皮莱(Jorma Sipila)等在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解读,为从根本上解决全球化、国际化以及多元化带来的劳动领域中的问题提供新的分析框架与解决思路。
本次论坛还为劳动科学领域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设了“大学生就业论坛”,邀请劳动科学领域的学生就大学生求职、就业、创业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于2001年倡议发起的、体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水平的高层学术论坛,其宗旨在于为人文社会科学界提供交流思想、研讨学术、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求解改革与发展难题的平台。各届论坛的共同特点都是主题紧扣时代、紧密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论坛所提出的诸多观点对学术界和社会实践工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展示最新研究成果的年度学术盛典,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具有标志性的学术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