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5日下午14时,中国人民大学2009届毕业典礼在世纪馆隆重举行;我所助理研究员周禹、崔钰雪、王剑、李洪坚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顺利毕业;
周禹、崔钰雪、王剑、李洪坚博士在我所长期担任助理研究员,在中国劳动与就业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许多成果,取得了很大成绩。
周禹的博士论文“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多模式兼容的有效性研究——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差异化视角的实证检验” 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中的前沿理论范畴——人力资源管理差异化的理论视角,与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多种模式杂糅并存的现实特征,进行了对接与结合,检验和考察多种差异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兼容并举对企业绩效的有效性及生效机制问题;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多模式兼容的有效性问题,文章指出无论是承诺型模式还是控制型模式,对其进行单一化的应用将对企业绩效产生先增后降的“倒U”型二阶影响;而有针对性地对各种模式进行兼容并举,则将对企业绩效产生相对于任一种模式而言更加显著的积极作用;针对如何生效的机制问题,则构建了一个包含人力资源管理差异化模式、人力资源战略上层建筑及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平台这三个层次在内的“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构架,指出作为组织内人力资源管理通用性结构的后者两对差异化的多模式兼容有着加强型的调节效应;此外本文还引入了人力资源部门本身的战略性功能作为调节变量,指出人力资源部门与企业高层特别是业务部门的功能互动,将对多模式的兼容生效产生积极的促进保障作用。并通过对北京、上海两地224家企业的抽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得出“承诺型和控制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即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型)影响关系”、“承诺型、控制型、合作型与外包型四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兼容并举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比任何一种模式的效用更加显著和强势”、“各种模式也具备各自不同的生效特点,承诺型与合作型模式可通过协同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来影响企业的最终绩效;控制型和外包型模式则有利于保证企业的成本效率来影响企业绩效;而且企业的创新绩效和成本效率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发挥了较大程度的部分中介效应”、“人力资源战略上层建筑和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平台,对多模式的兼容生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显著的加强型调节效应)”等结论,对中国战略人力资源理论和实践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禹博士于2005年9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9月参加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他是中国就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AOM)会员,欧洲管理学会(European Academy of Management /EURAM)会员,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IACMR)会员,美国管理学会(AOM)2008年年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国际化管理单元论文评审会员(Reviewer)。他在《管理世界》、《中国劳动》、《人才》、《人力资源》等多家重要学术刊物、报纸发表过“基于企业和经理人视角的猎头运营实践有效性研究”、“关于推进首都人才资源整合利用的构想和建议——首都人才资源整合利用机制建设研究”、“非上市国有企业实施长期激励的六个建议”、“驱动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作为”等重要文章,参与编写加里•德斯勒与曾湘泉主编的《人力资源管理•第十版/中国版》、曾湘泉主编《薪酬:宏观与微观》、文跃然主编《薪酬管理原理》等著作,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就业战略研究(3)——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有效性研究”、北京市教委课题“首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北京市委组织部课题“首都人才资源整合利用机制建设研究”、教育部课题“教育部干部行政绩效考核有效性研究”等多项国家重点课题项目研究,获得AOM2008年度会议最佳论文奖、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005-2006年度博士研究生奖学金、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006-2007年度学术成果二等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并提前半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崔钰雪的博士论文“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 根据1994—2008年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情况对模拟情景进行了假设,通过构建CGE模型,并利用通用数学建模系统(GAMS)软件,估计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得出“人民币升值幅度越大,净出口下降的幅度也越大,对就业总量的影响呈现出‘倒V型’的态势”、“建筑业及相关行业的就业大幅增加,传统农业的就业呈现出‘倒V型’态势,其他行业的就业下降”、“人民币升值引发的贸易结构变动对不同技术水平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同,对中等技术水平劳动力的积极影响最大,对低等技术水平劳动力的负面影响最大,对三种类型劳动力就业的影响都表现出‘倒V型’的态势”、“内资企业的就业呈现出‘倒V型’态势,外资企业的就业下降”、“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增加,不同类型劳动力的工资也基本呈现出‘倒V型’的趋势”等结论,提出了“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增强产业内贸易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人民币汇率在一定范围内缓慢升值对中国来说是适宜的”、“对外贸易的发展要求人力资本存量的迅速提升”、“内资企业是稳定就业的主要力量”等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并利用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05年投入产出表等数据,编制了中国2005年宏观社会核算矩阵;在宏观SAM的基础上,首次根据我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年鉴》的数据资料对生产部门进行了内外资的区分,形成了17个行业、34个部门的数据。在企业部门也进行了内资和外资两种分类,形成了两个企业部门;并对劳动力部门按照技术职称和技术等级分成了三种类型:高等技术水平劳动力,中等技术水平劳动力和低等技术水平劳动力。分解的结果最终形成了包括17×2个部门(包括2个农业部门、2个采掘部门、18个制造业部门、2个建筑业部门和10个服务业部门),2种生产要素(其中包括3种类型的劳动力),2个住户部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64×64的微观社会核算矩阵。这种微观SAM的数据分解方法是迄今为止首次将生产部门中的各行业按内外资区分,同时也是第一次将劳动力按技术水平进行分类。文章对如何分析汇率、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对于促进就业、减少失业以及对于我国对外经济战略和就业战略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崔钰雪博士长期担任中国就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同时还是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IACMR)会员,参加过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主办的“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第三届年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主办的“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bor Market Intermediary and Employment Promotion in China)、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举办的“计量模型与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发展国际研讨会”(Australia-China Free Trade Agreement: Econometric Modeling and Policy in Trade,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举办的“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ement of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in China)等多次学术交流会议,参与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岗位创造、能力提升、中介服务及反歧视的机理和政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我国就业战略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我国就业战略研究”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多次在国内外重要期刊杂志发表论文。
王剑的博士论文“经济增长中的创业与就业增长:影响因素与传导机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应用2002-2007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三类企业(内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创业数据,采用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的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中国创业活动的经济社会因素”、“中国创业对就业增长的作用机制”、“影响创业与就业增长关系的调节因素”三个研究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创业活动受到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显著影响,具有内生性的特征”、“2002-2007年间我国的三类企业总体的创业活动对就业增长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有机统一”、“产品种类增加型的技术进步是当前中国创业促进就业增长的主要机制”、“创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受到地区环境和劳动力市场因素的调节”等结论,并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制定创业激励政策;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力度,打通‘创业—技术进步—就业增长’链条;实施创业者能力提升计划;营造有利于‘企业家精神’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等政策建议。
王剑博士于2006年9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同期进入中国就业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期间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兰州学刊》、《中国劳动保障》等重要期刊、学报发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历史回顾及未来展望》、《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历史沿革与功能变迁》、《经济增长中的创业与就业促进》、《创业者能力及其在创业企业成长中的作用》等多篇理论论文,并主持或参与国家公务员局重点课题“基层公务员通用素质模型研究与应用”、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实施效果研究”、卫生部北京医院“人力资源改革”项目、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组织与人力资源体系建设”项目等多项政府与企业重点科研项目,以其严谨的工作态度、精细的工作作风、独到的学术视角获得业内的一致好评。
李洪坚的博士论文“不完全信息下的工作搜寻和保留工资决定——基于区域劳动力市场的实证研究”在总结和归纳了大量国内外关于工作搜寻理论的研究文献之后,充分考虑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把求职者在现实劳动力市场环境中对就业机会、市场工资分布的认知纳入到工作搜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中,以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域劳动力市场为数据收集地,通过严格和科学的程序进行问卷设计、抽样和调查实施以及数据整理,根据研究的需要和变量特点,综合运用了描述性统计、列联表分析、样本独立性和配对均值T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Ordinal回归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最优尺度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及Kernal密度函数图等多种计量统计方法对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求职者工作搜寻行为,包括求职者就业意愿、工作搜寻方式、工作搜寻强度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求职者如何获取市场就业机会和工资分布信息并做出认知判断?”、“求职者的保留工资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得出“求职者确定求职意愿是工作搜寻的起点”、“工作搜寻成本对工作搜寻强度和时间具有重要影响”、“在职工作搜寻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求职者对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的认知受多种因素影响”、“影响求职者保留工资的因素可归纳为人力资本、工资环境、补偿性工资和认知参照因素四个维度”、“劳动力市场认知因素对保留工资决定具有重要影响”等重要结论,并在“对劳动力子市场的界定上,通过可观测标准初步界定子市场后,由求职者根据自己的可观测或非可观测特征在子市场内匹配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分布,有效地解决已有研究关于劳动者和企业异质性的假设的缺陷问题”、“放松了已有研究关于求职者完全理性的假设,考虑到求职者认知偏差等现实广泛存在的问题,将求职者对就业机会和市场工资分布的了解纳入保留工资影响因素分析中,大大提高了回归模型对求职者保留工资变化的解释力度”、“首次采用由求职者对各种可能的保留工资影响因素重要性进行主观性打分和重要性排序的方式,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归纳影响保留工资的主要方面,并与回归模型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和对照,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的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和突破,为我国工作搜寻理论和实践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洪坚博士于2006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同时担任中国就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获“秦惠君·李政道基金”资助,获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先生授予“君政学者”称号;多次受邀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主办的“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bor Market Intermediary and Employment Promotion in China)、“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2007年年会”、“第一届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调查研讨会”、“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2008年年会”、“第二届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调查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并发表演讲,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劳动力市场中介研究”、国家“985”基金“中国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薪酬)数据库建设”等多项国家、政府、企业的科研项目与课题,并担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球视野下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一书的副主编,获得过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优秀学生科研成果二等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中国人民大学“三好学生”、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
周禹等四位博士是中国就业研究所新生代研究队伍的优秀代表,中国就业研究所成立至今,已培养和输送了数十位博士、几十名硕士人才,工作和活跃于各个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也将持续的为中国就业研究和政策制定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