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English
 
  活动报道  
  最新消息  
 
 
  你当前的位置: 新闻动态 活动报道
站内搜索:
 
  活动报道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成功举办
分享到:
时间:2025-02-06    浏览量:215

2025年1月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主办的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在劳动人事学院成功举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陈勇嘉、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副司长吴珊、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副主任唐小平等相关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智联招聘集团、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58同城、滴滴发展研究院、美团CLC公共战略中心等公司专家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曾湘泉,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李育辉、副教授耿林等30余人参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王非主持会议。

在主题报告阶段,耿林作了题为《2024年四季度就业形势分析—基于智联招聘网络大数据》的主题报告。报告首先针对2024年第四季度整体就业形势展开分析,并预测了2025年第一季度就业形势。随后分行业和职业、分地区和城市、分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展开了更为详尽的就业情况分析。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的CIER指数环比小幅上升、同比下降。基于计量模型的预测显示,在趋势因素、周期因素和季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25年一季度CIER指数将低于2024年四季度。分行业和职业来看,本季度不同行业间就业景气极化程度有所缩小。专业服务/咨询、娱乐/体育/休闲、中介服务等行业就业景气程度相对较高。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毛宇飞报告了《2024年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分析》。报告认为,2024年四季度 CIER指数环比上升,同比下降。分月度来看,2024年第四季度各月的CIER指数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分行业来看,2024年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需求占比最多的行业分别是专业服务/咨询/财会、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软件、中介服务、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供给占比最多行业则分别是互联网/电子商务、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计算机软件、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分区域来看,本季度西部地区CIER指数相对较高。经济圈来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景气指数同比下降,长三角、珠三角景气指数环比上升。分城市等级来看,三线城市景气指数相对较高,其次是新一线和二线城市,一线城市的景气指数相对较低。分企业规模和性质来看,本季度民营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就业景气较高,上市公司次之。而国有企业就业竞争激烈,景气指数较低。另外,对需求排名靠前的五个行业作为重点行业进行分析。重点行业主要招聘岗位为房产销售、普工/操作工、管培生、组装工,主要为蓝领岗或销售岗。关于重点行业薪酬,排名比较靠前的是Java等工程设计类职业,此外房产销售职业的薪酬也较高。基于以上分析,他建议,从企业端,要进一步挖掘和激发战略新兴产业、新型工业化产业来创造就业的潜能。从学生端,要优化校园招聘时间表,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就业市场监测来促进供需适配。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位晓琳介绍了基于58同城招聘平台数据撰写的《2024年第四季度蓝领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报告指出,本季度蓝领就业景气指数环比上升、同比下降,指数环比上升是由于求职申请人数环比下降的幅度大于招聘需求下降的幅度。本季度蓝领指数变动主要受消费、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分行业看,本季度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蓝领就业景气指数最高,住宿和餐饮业最低,多数行业蓝领指数环比上升。分职业来看,普工、质量检验员/测试员和包装工的需求量较大,蓝领指数相对较大;服务员、店员/营业员以及货运司机的供给量较大,蓝领指数较低。分地区和城市看,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蓝领指数环比上升;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蓝领指数环比上升,东北地区环比下降;各等级城市中,新一线城市蓝领指数最大,五线城市最小,五线城市蓝领指数环比继续下降,其他等级城市蓝领指数环比上升。不同规模和性质的企业本季度蓝领指数均回升,国有企业需求增加且供给减少,导致其蓝领指数回升。

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亚芳作《苏州工业园区2024年四季度人力资源情况报告》。该报告依托园区“2+4+1”产业体系和最新“623”产业体系,对园区内2260家50人及以上用工企业的“白领”岗位需求以及145家500人及以上用工企业的“一线”岗位需求进行动态监测,深入挖掘了就业市场需求特征。报告显示,针对“白领”岗位,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招聘活跃度保持不变,其他产业招聘活跃度环比均下降;在学历与专业方面,本科及硕博岗位的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机械类、材料类、电气类专业需求热度较高,并且以青年人才需求为主,3-5年工作经验需求占比超四分之一。“一线”岗位动态监测表明,2024年四季度,企业用工规模整体保持稳定,企业招聘需求及预期都出现下降趋势,劳动力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一线员工流动率较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李晓曼报告了《基于评论区大数据的青年群体择业观动态演变趋势分析》。报告基于“观念型结构性失业”的社会现象,对微博、b站和小红书三大主流媒体评论区所展现的青年择业观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爬取从2019年年初至2024年年末的43万条个人评论文本数据与LDA主题建模,提取了“职业发展与组织协作”、“生活平衡与情感联结”、“经济保障与社会支持”、“产业环境与技术变革”四个重要主题,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情感分析,最终绘制了青年择业观以及情绪演变趋势分析图。分析结果显示,近五年来青年择业更关注“职业发展与组织协作”和“生活平衡与情感联结”,并逐渐增大对“经济保障与社会支持”的关注,反映出青年择业的自我导向与意义追求,是世代群体特征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在主题发言和自由交流阶段,与会领导和专家围绕2024年第四季度就业形势进行了深入研讨。

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基于智联招聘数据对四季度就业形势分析进行了补充。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分析,他认为新技术和新就业形态中存在一些积极的增长点,这些是值得关注的亮点。人工智能的发展带动了相关技术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大语言模型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同时,灵活就业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市场份额显著上升说明大众对灵活就业岗位的接受度正在持续增长。

58同城高级分析师王倩结合平台数据进行了介绍。她指出,从全年的角度来观察,招聘需求在下半年同比下降,但是降幅在年底有所收窄。在结构上,招聘需求从一线城市到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有所不同,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招聘需求占比出现下降,而成渝地区和闽粤浙沿海地区的招聘需求占比则有所上升。她强调,制造业和居民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在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此外,还需特别关注中小微企业,它们对就业的吸纳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

美团CLC公共战略中心总监李显指出,外卖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骑手数量和即时配送订单量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实现正向循环发展。同时,外卖行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餐饮大量增长。他强调,即时配送在扩收入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社会价值。骑手的高收入来源于长时间工作或许是广泛误解。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外卖骑手旺季平均每日送单时长为6.9小时,淡季为送单5.1小时”。整体来看,骑手职业在收入水平、稳定性、灵活性和公平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在与其他蓝领职业对比时更具竞争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服务行业的典型新职业群体,骑手的工作内容具有多线程的特点,从业者需要在多个任务和场景中灵活切换和应对并掌握多种技能和素质,方能更好地胜任这一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办副主任、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李育辉分享了新技术带来的产业升级的研究成果。李老师指出,根据联想、TCL等智能制造企业的数据,产业升级带来了劳动者技能的同步提升,技术催生出更多新岗位,同时也对工人提出了技能提升和岗位转型的双重挑战。而在呼叫中心行业,智能聊天机器人替代率较高,部分劳动者流向平台型企业实现再就业。所以,新技术产业升级给劳动者就业带来了双重影响,需要精准对焦在具体产业来深入研究。从人才供给侧来看,高校需要关注外界冲击,创新课程设计来帮助学生更好适应产业变革与技术发展。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张成刚主任重点提出了平台经济面临的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新就业形态扩面效应减弱,平台商业模式向服务业其他部门扩展停滞不前。第二个是平台用工的权益保障以及平台企业稳健发展所需要的法律政策制度有待创新。他认为,长远来看,服务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行业,未来服务业提效趋势不可阻挡,知识性岗位拆成任务会更加轻松,服务类岗位产生任务也会增多,所以通过新就业形态解决就业问题,改善平台经济发展堵点十分重要。

会议最后,曾湘泉所长进行了简要总结。他认为,中国就业市场变化受短期和长期因素影响。当前不仅要关注经济下行产生的就业市场压力,更要关注人口下降和人工智能发展对长期就业市场的影响。他认为,人工智能发展缓解和弥补了人口急剧下降产生的劳动供给不足,同时,仍需提供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或岗位应用的政策指引,减缓短期就业替代效应所带来的就业冲击。由于企业竞争导致市场份额变化等原因,可能导致平台企业大数据发生变化,未来在CIER指数分析中,需关注数据代表性问题。他强调,就业市场已成为当前宏观经济的核心议题。尽管已有多项宏观经济政策出台,但完善低收入群体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深化教育系统改革等还需重点关注。

 
 评论0条
还没有评论
 会员评论(只限会员发表评论)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就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