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English
 
  工作论文 
 
 
 
  你当前的位置: 工作论文    
站内搜索:
 
工作论文
 
新时代背景下的“门当户对”是中国贫富分化严重的“元凶”吗?——中国教育选择性婚配与家庭收入差距研究
时间:2015-08-07
摘要
                                         作者:刘春凯
    本文采用1989-2011年CHNS中的9年微观家户数据,从婚姻匹配这一独特视角,探究教育选择性婚配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本文在系统回顾和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总结出了教育选择性婚配对我国家庭收入差距影响的三大机制,即婚前人力资本投资机制、婚中阶层流动机制和婚后家庭联合生产决策机制。研究认为,教育选择性婚配通过这三大机制分别影响配偶双方在婚姻结合前、结合中和结合后的经济行为,进而引致不同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
 
     在实证研究方面,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丈夫与妻子受教育程度回归分析,以及婚姻教育匹配度测量(肯德尔系数法)等多种方法,逐步递进地研究教育选择性婚配趋势;其次,从描述性统计和影响程度测量(基尼系数法)两个不同角度,来分析教育选择性婚配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对于肯德尔系数法和基尼系数法的运用,本文是从教育选择性婚配与随机匹配两个不同视角下进行的,通过计算两种视角下肯德尔系数和基尼系数,定量得出教育选择性婚配及其影响收入差距的程度。
 
     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教育选择性婚配切实存在于中国,并且对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作用,但并非导致中国贫富分化严重的根本原因;二是自1991到2011年,中国教育选择性婚配呈总体上升趋势;三是教育选择性婚配对基尼系数长期以来纵向跨期增加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四是教育选择性婚配的经济回报率在1991至2011年间呈近乎“躺着的‘S’”形状,预测在2011年以后的未来几年呈上升趋势。
 
    基于本文研究结果,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社会良性流动,例如,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教育资源投入(如“圆梦计划”、“自强计划”),建立公正合理的考试制度,促进文科学校与工科学校的联谊和交流等;二是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上,要兼顾经济学和社会学方面的改革,例如,加强知识和技能培训,打通底层、中产和上层的晋升通道;鼓励婚配模式多元化,逐步摒弃传统的“门当户对”择偶模式。
 
关键词:教育选择性婚配;收入差距;肯德尔系数;基尼系数
 
(本文系作者的硕士学位论文)
 评论0条
还没有评论
 会员评论(只限会员发表评论)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就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