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English
 
  工作论文 
 
 
 
  你当前的位置: 工作论文    
站内搜索:
 
工作论文
 
不完全信息下的工作搜寻和保留工资决定——基于区域劳动力市场的实证研究
时间:2009-07-09
作者:李洪坚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就业实现了从行政安置到市场配置的巨大转变。然而,劳动力人口众多、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公有制与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特殊背景,使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就业机会与劳动力资源不对称分布、工资高度离散的特征十分明显,这些特征决定了工作搜寻行为的必然性和工作搜寻过程中信息的不完全性,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很多现象,如就业、失业、劳动力流动和工资差异等各种劳动力市场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者和企业等微观个体搜寻行为的影响和决定。因此,对不完全信息下的劳动者的工作搜寻行为进行研究,是深入理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现象的一个关键,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工作搜寻理论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保留工资是求职者对就业工资要求的重要指标,它通过影响劳动者的工作搜寻决策、劳动参与意愿及职业流动行为,从而影响失业者脱离失业队伍的可能性(麦肯纳,2000)。
 
基于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在西方迅速发展的工作搜寻理论,以保留工资为核心因素构建分析框架,为加深对信息不完全的、有摩擦的劳动力市场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至今仍是劳动经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前沿问题。20世纪90年来后期以来,国内部分学者也开始运用工作搜寻和保留工资的理论分析劳动就业问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工作搜寻理论和保留工资实证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表现在:一是已有研究基于求职者完全理性的假设,忽视了现实中求职者的真实行为特征,未能考虑到在复杂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中,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求职者对就业机会和工资分布认知偏差等现实广泛存在的问题,致使已有的关于保留工资决定的绝大部分实证研究总体解释力度均在0.5以下;二是已有的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考虑到了子市场对就业机会和工资分布的影响,但通过小量可观测指标界定子市场,并不允许子市场内求职者存在异质性的假设,与现实有很大距离,未能考虑到求职者自己对子市场的界定从而产生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分布偏差问题。
 
因此,本研究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吸收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把求职者在现实劳动力市场环境中对就业机会、市场工资分布的认知纳入到工作搜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中,研究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1)求职者工作搜寻行为,包括求职者就业意愿、工作搜寻方式、工作搜寻强度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2)求职者如何获取市场就业机会和工资分布信息并做出认知判断?(3)求职者的保留工资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
 
在综合考虑了劳动力市场的代表性、数据收集系统的优越性及开展调查研究的便利性等因素后,本研究选择以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这一区域劳动力  市场为数据收集地,通过严格和科学的程序进行问卷设计、抽样和调查实施以及对数据的整理,保证了调查的信度、效度以及研究数据的质量。对获取的数据,根据研究的需要和变量特点,综合运用了描述性统计、列联表分析、样本独立性和配对均值T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Ordinal回归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最优尺度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及Kernal密度函数图等多种计量统计方法分析了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并有以下结论:
 
一是求职者确定求职意愿是工作搜寻的起点。大部分求职者在求职时对工作岗位、行业、单位类型、人员规模都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求职者最在意的是工作岗位和行业选择,然后才是单位性质和企业人员规模。具有不同个人特征的求职者在求职意愿选择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二是工作搜寻成本对工作搜寻强度和时间具有重要影响。《就业促进法》实施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求职者实行免费进场的措施使求职成本下降,提高了求职者到市场求职的积极性;外地求职者由于需要承担转移成本,比本地求职者有更强的搜寻强度,平均每月参加招聘会、投出简历和使用工作搜寻的方式均多于本地求职者。求职者会为自己设定在找不到工作时离开特定区域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底线,即“保留时间”,户籍地距求职市场越远,愿意在市场持续求职的时间越短,显示了外地求职者更迫切要求找到工作。同时,求职者会为自己设定一个成功求职的目标时间,离开时间要比成功目标时间更长一些,即如果到了预期成功时间仍找不到工作时,求职者仍然会在这一市场上继续寻找一段时间。
 
三是在职工作搜寻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求职者希望不经过一个失业时间直接从原有单位过渡到新的工作岗位,在市场上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市场上的就业机会、目前职位的工资低于所了解的市场工资水平以及在职人员已提前得知将被解雇或者合同期满,均是影响在职人员是否进行工作搜寻的重要原因。
 
四是求职者对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的认知受多种因素影响。求职者对就业机会判断受到工作搜寻情况、求职意愿、性别和工作经验等因素影响和决定,并在总体上与市场求人倍率变化较为一致。有三分之二的求职者认为自己了解市场工资水平,并能报告大致的平均工资水平,各种常见的工作搜寻方式的使用、工作搜寻强度并没有对求职者了解市场工资水平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而一些独立于常见工作搜寻方式,包括过去的工作经历、向朋友打听、新闻报道和企业招聘广告等方式则对了解市场工资水平具有积极影响。求职者根据自己的特征选择不同的了解市场工资方式,当求职者有较强的求职动机和强度时,求职者更可能使用多种途径去了解市场工资水平。同时,不同职位求职者所了解的市场工资水平的离散性存在显著差异,按照已有文献方法对子市场进行界定后,求职者所了解的工资分布仍有较大差异,而这部分差异是市场摩擦性不能完全解释的,显示了求职者会根据自己可观测及不可观测的特征去定义自己所属的子市场。
 
五是影响求职者保留工资的因素可归纳为人力资本、工资环境、补偿性工资和认知参照因素四个维度。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保留工资主要受包括个人工作经验、个人的能力、教育和培训情况的人力资本类因素;包括当地生活成本、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市场工资水平、市场上找到工作是否容易、个人和家庭支出在内的工资环境类因素;包括工作时间安排、工作的内容和难度、单位的社会声誉的补偿性工资因素;包括上一份工作的收入,条件相近的朋友收入的认知参照类因素四个维度的影响。 
  
六是劳动力市场认知因素对保留工资决定具有重要影响。离职人员、应届毕业生和在职人员的保留工资分布和水平差别较大,并且各自影响保留工资的因素存在一定差异,然而,当把对劳动力市场认知因素,特别是求职者所了解的市场工资水平纳入模型后,对这三大群体保留工资的解释力均大大提高。已有分析的变量,包括求职者特征、家庭特征、求职意愿、工作搜寻特征、求职者认知等因素,对不同职业状态的求职者保留工资变化的解释力度并不一致,其中在职人员为92.3%、离职人员为59.0%、应届毕业生为26.9%,对求职者样本总体为74.2%。因此,已有因素对在职人员保留工资有很好的预测作用,而对应届毕业生保留工资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考虑其他变量。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对劳动力子市场的界定上,通过可观测标准初步界定子市场后,由求职者根据自己的可观测或非可观测特征在子市场内匹配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分布,有效地解决已有研究关于劳动者和企业异质性的假设的缺陷问题。二是放松了已有研究关于求职者完全理性的假设,考虑到求职者认知偏差等现实广泛存在的问题,将求职者对就业机会和市场工资分布的了解纳入保留工资影响因素分析中,大大提高了回归模型对求职者保留工资变化的解释力度。三是首次采用由求职者对各种可能的保留工资影响因素重要性进行主观性打分和重要性排序的方式,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归纳影响保留工资的主要方面,并与回归模型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和对照,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的可靠性。
 

关键词:不完全信息;工作搜寻;保留工资

(本文为作者的博士毕业论文)

 评论0条
还没有评论
 会员评论(只限会员发表评论)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就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