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English
 
  活动报道  
  最新消息  
 
 
  你当前的位置: 新闻动态 活动报道
站内搜索:
 
  活动报道
   
 
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成功举办
分享到:
时间:2018-04-17    浏览量:2372
 

2018年4月1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主办的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在劳动人事学院求是楼347会议室成功举办。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尹建堃副司长、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张志斌副司长、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沈莺燕总经理、武星艳副总经理,智联招聘集团高级市场总监李强、阿里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郝建彬、滴滴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岩、58集团数据分析师侯林、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劳动人事学院曾湘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部分教师和研究人员刘尔铎、丁大建、苏中兴、涂永前、何浩然、耿林、王非、李洪坚、李晓曼、史珍珍、张成刚等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易定红教授主持。

在主题报告阶段,耿林副研究员作了题为《2018年第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基于智联招聘网络数据》的主题报告。受春节之后的职场中“跳槽热”和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期”等因素的影响,与上一季度相比,2018年第一季度求职申请人数有明显回升,但同时招聘需求人数下降明显,CIER指数呈现季节性回落,下降至1.91。分行业来看,本季度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景气极化程度持续下降,CIER指数最高和最低行业之间的差别倍数,由上季度的14倍降低为本季度的10倍。本季度就业景气最好的为中介服务行业,CIER指数为6.28,在其它行业招聘需求环比下降的形势下,中介服务行业的招聘需求环比增加了12.7%,同时求职人数上升幅度远小于其它行业,促使该行业CIER指数在本季度略有上升。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就业景气排名下降为第二,互联网行业员工在春节前后流动性较大,与上季度相比,本季度该行业求职申请人数增加了近20%,但同期的招聘需求减少了40%以上,导致CIER指数降幅较大。此外,受本季度需求大幅下降影响,能源/矿产/采掘/冶炼就业景气较差。分职业来看,本季度就业市场景气指数较高的职业主要有技工/操作工、销售业务、交通运输服务和教育/培训等。公关/媒介、IT管理/项目协调、项目管理/项目协调、信托/担保/拍卖/典当、高级管理等职业的景气指数较低。分区域来看,本季度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CIER指数呈现依次递减。分城市等级来看,本季度一线、新一线、二线以及三线城市的CIER指数呈现依次递增。在企业规模方面,大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CIER指数相对较高,而中型和小型企业的CIER指数相对较低。在企业性质方面,2018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企业的CIER指数最高,为1.14,民营企业的CIER指数下降明显,仅为1.02,股份制企业和合资企业的CIER指数接近1,国企和外商独资企业的CIER指数小于1。报告预估,2018年第二季度CIER指数将随着竞争季节性减缓而回暖,且周期成分企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将使得2018年第二季度CIER指数小幅上升。

武星艳副总经理就《苏州工业园区2018年第一季度人力资源情况报告》做了介绍。报告分析了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指数及市场数据,介绍了园区人力资源市场供需信心调查情况,并对2018年第二季度园区人力资源情况进行了预测。受供给收紧影响,一季度园区企业用工缺口未能有效补充,在此影响下,二季度大部分企业用工需求相对旺盛,69%的企业预计用工需求增加,园区整体需求将延续上升态势。根据季度供给指数(定基)近三年走势,园区供给总量呈持续下降态势。结合季节性影响,一季度往往是年内供给量最高点,预计二季度供给量可能呈现季节性回落。

滴滴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缐伟华分享了《滴滴平台女性就业报告》。该报告包括滴滴平台女性车主及司机工作特征和整体状况,滴滴关怀女性司机及车主的举措,以及女性车主及司机加入滴滴平台的意义等内容。报告认为“新就业”打破了传统就业对地域的限制,重要经济区域的女性“新就业”水平较高,高质量、低门槛、灵活自由的“新就业”帮助女性提高收入,接触社会,增强了获得感;帮助育龄女性平稳过渡,平衡了家庭和工作;满足了全职主妇在特殊时间段工作的需要,并为一些处在特殊阶段的女性提供了生活保障。同时,新经济平台为女性获得收入、接触社会、增加生活乐趣提供了新的渠道。

在主题发言和自由交流阶段,与会专家和领导围绕第一季度就业形势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尹建堃副司长、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张志斌副司长等分别结合相关工作情况,对上述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和分析。

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沈莺燕分享了关于园区就业情况的两个案例。她认为,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机器替代人的情况将在何时出现、持续多久,如何组织和安排员工技能的提升以帮助他们应对未来的就业挑战,值得高度关注。

阿里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郝建彬介绍了利用阿里平台数据对未来中国就业情况所做的分析。当前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占到GDP的29%,从正规就业的角度来讲,阿里、滴滴等平台所带来的就业量占到了总规模的22%,未来如何衔接新兴就业与传统就业、如何将就业界定的更合理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从人工智能与电商就业情况的课题研究情况来看,人工智能不会带来大面积的失业,但会带来大面积的轮岗,因此需要做好转岗和技能提升的准备工作。

智联招聘集团高级市场总监李强利用智联招聘数据分享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第一,当前企业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从重视人才的数量转变为重视人才的质量。第二,求职者心态也在发生变化,当前很多白领人群求职、寻求就业机会已经变成了一种日常行为,不再是随大流地在旺季求职。第三,在人才质量方面,目前统计来看高中学历的求职者占比比以往要高,说明在学历构成上,学历较低的人群有着大幅度增加,需要关注他们的技能升级问题。第四,在重点人群方面,今年的求职旺季,大学生人群在智联招聘平台的注册比例大幅增加,积极地投入到社招市场当中。就业的性别歧视有所缓解,但仍然存在,未来需要关注生育成本的社会化问题。第五,在重点行业方面,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需求增长缓慢,这可能是受人工智能替代的影响。第六,在重点区域方面,新一线城市正在崛起,在今年的求职旺季,成都的就业竞争激烈程度排在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北京。东北地区的沈阳、大连和哈尔滨用工需求一直在缩减,但求职人数持续增长,导致了较高的竞争压力。

劳动人事学院苏中兴教授对就业季度报告的内容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方面,可以对空缺岗位本身进行重点分析,包括空缺岗位增加的特点、处于哪些行业等。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一些趋势性分析,例如分析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如何与产业规划、市场相对接,并判断未来几年的大致走向,从而为教育部门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提供建议。

劳动人事学院刘尔铎副教授分享了他的参会感受。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女性职业占的比重也会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历史上的其他科技创新相似,在短期内对就业有负向影响,但从长期来讲都是与就业呈正相关的。

滴滴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岩介绍了滴滴平台在就业研究方面的思考和未来规划。第一,在整个新就业的情况下,滴滴平台对就业呈正向拉动作用。第二,今年滴滴会更多关注平台上司机的就业质量,包括收入情况、就业机会能不能实现公平分配、数字化的技能培训等方面。第三,未来将更多关注平台上细分人群,例如退役军人的就业情况。最后,就业扶贫也将是滴滴平台今年的研究重点。

58集团数据分析师侯林利用58集团的数据,分析了当前就业市场的一些情况和趋势。第一,从58平台的数据来看,本季度用工需求同比增长36.6%,环比下降4%,用工满足度有所缓和,相较于上季度有所提高。平均薪资为5603元,环比增长0.5%。第二,从城市来看,用工需求增幅最快的是广州、北京、深圳,幅度分别为128.1%、53.3%和16.9%。第三,根据58平台数据,旅游、酒店、家政、保洁、安保的需求增速超过40%,究其原因,随着人们收入提高,未来像养老、健康、旅游、文化、体育,这些关乎人们美好生活的幸福产业大发展值得期待。

最后,曾湘泉所长针对此次会议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就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谈了他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他认为,本次会议发布的就业报告内容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力市场总体供求变化的特点。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经过近10年的努力,中国就业研究所研发并公布的CIER指数,被国内外广泛关注和认可,已经成为反映中国就业市场景气变化的温度计。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研究工作的深入,需要重点关注和分析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青年失业率的不断上升及应对策略的研究。总体来看,当前区域、行业、群体就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相当突出,这既反映了中国经济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也反映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性质和特点。今后一段时间,对一些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引起的就业问题也应予以高度关注。比如,中美贸易战对就业的冲击,需要针对不同行业、不用区域和不同人群的就业影响展开分析;调查失业公布后,要加强对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的深入研究,包括低保政策和失业保险金政策对失业的影响等。长期来看,要加强有关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研究,需要选择更有代表性行业和企业案例,利用有效的数据和方法,研究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替代效应、互补效应和规模效应等。要关注外劳或移民对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就业市场的影响,以及管控政策等。要加强对新经济对就业影响的研究,包括对新经济的定义、行业分类以及统计方法等。他感谢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有关企业对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也希望继续加强与外部合作,不断提高中国就业研究所就业智库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

(文:钱璇;图:张石磊)


 
 评论0条
还没有评论
 会员评论(只限会员发表评论)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就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