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English
 
  活动报道  
  最新消息  
 
 
  你当前的位置: 新闻动态 活动报道
站内搜索:
 
  活动报道
   
 
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成功举办
分享到:
时间:2017-11-03    浏览量:2862
 

2017年10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主办的2017年第3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在劳动人事学院求是楼347会议室成功举办。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彭永涛副司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郭成处长,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沈莺燕、苏州圆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光、阿里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中心主任郝建彬、智联招聘集团公关经理王一新、滴滴出行政策研究院研究员缐伟华、58集团政府事务部总监葛凌、研究员侯林、王朋辉,北京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何浩然副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张成刚博士、对外经贸大学巫强博士、中央财经大学史珍珍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教授,刘尔铎、丁大建、耿林、涂永前、翁茜等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就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系王非博士主持。

在主题报告阶段,耿林副研究员作了题为《2017年第三季度就业形势分析——基于智联招聘网络数据》的主题报告。受宏观经济增长的持续影响,2017年第三季度,企业招聘人数出现小幅上升,而同期的求职申请人数出现一定程度回落,使得CIER指数上升为2.43,表明当前就业形势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分行业来看,本季度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景气极化程度较为明显,CIER指数最高和最低行业之间的差别倍数,由上季度的26倍上升为本季度的28倍。第三季度就业景气最好的仍为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CIER指数为12.62。本季度专业服务/咨询行业的就业景气排名有明显提高,可能预示着现代服务业发展开始提速。电气/电力/水利、航空/航天研究与制造、检验/检测/认证和印刷/包装/造纸等行业的CIER指数仍然偏低,这些多属于传统制造业等。分职业来看,第三季度就业市场景气指数较高的职业主要有技工/操作工、交通运输服务、社区/居民/家政服务和销售业务等。此外,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城市中对于养老服务、家庭照料等家政服务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社区/居民/家政服务职业的就业景气排名明显仍然持续保持上升的趋势。分区域来看,本季度CIER指数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依次递减的趋势,东北地区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分城市等级来看,第三季度的CIER指数呈现一线、新一线、二线以及三线城市依次递增的趋势。在企业规模方面,大型和中型企业的CIER指数环比有所下降,而小型和微型企业的CIER指数环比有所上升。在企业性质方面,民营企业的CIER指数最高,为1.68。此外,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和国企的CIER指数要高于1,就业形势相对较好。而受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外企撤资等因素影响,外商独资企业的就业形势依然较差。报告预估2017年第四季度的CIER指数相对第三季度将会有所上升。

张晓光总经理作了题为《苏州工业园区2017年第3季度人力资源情况报告》的主题报告。报告分析了园区人力资源指数及市场数据,介绍了园区人力资源市场特点和园区应届毕业生用工情况,并对园区2017年第四季度园区人力资源情况进行预测:2017第四季度,预计企业用工需求相对旺盛,用工需求增加及持平的企业合计占比达85.7%,仅有14.3%的企业预计用工需求减少。此外,从三大行业来看,2017年四季度,制造业、服务业、高科技行业预计招聘计划较同期整体均有所增多,预计季节性供需矛盾会有所加剧。

张成刚博士作了题为《平台型就业与去产能职工安置:滴滴平台的案例研究》的主题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去产能职工安置问题的背景、去产能职工移动出行的就业总量的测算、滴滴平台去产能职工的特征描述以及平台型就业的就业质量等。报告的研究主题是滴滴出行平台是否能够帮助解决去产能职工的就业安置问题。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和平台大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去产能职工在滴滴平台就业规模呈指数式上升趋势,同时滴滴平台在经济下行压力大、去产能任务重的省份中起到了就业压力缓冲作用。此外,从小时收入水平、工作时间灵活性、工作稳定性和进入门槛的角度来看,平台型就业的就业质量要高于传统意义的非标准就业。总的来说,平台型就业在短期内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且能够适应去产能职工安置,但长期内仍需要创新机制设计,包括工作保障和社会保障等。

翁茜博士作了题为《弹性工作与就业意愿:一项实地实验》的主题报告。报告提出了两个研究主题:一是探究弹性工作对求职者求职意愿的影响,二是探究为了获得弹性工作,求职者愿意牺牲或额外要求多少工资收入。在此主题之下,报告介绍了实验设计的环境、实验条件、流程、样本选取等内容,通过对实验数据和非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同时给予员工时间弹性(决定工作多长时间)和地点弹性(在何处工作)的工作条件将会增加求职者的申请量,求职者普遍看重工作弹性,并愿意为此牺牲部分工资。

在主题发言和自由交流阶段,与会专家和领导围绕第3季度就业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彭永涛副司长、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郭成处长等分别结合相关工作情况,对上述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和分析。

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沈莺燕分享了苏州工业园区的人力资源状况以及一些调研感受。今年第二、三季度,苏州工业园区面临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短缺问题。在校园招聘方面,沈经理表示,园区内存在着学历与工作效率不成正比的问题,很多从高层次院校招聘过来的学生,工作效率并不够高,为此,园区目前开始在211院校或者其他更低层次的院校进行招聘。此外,园区也更倾向于招聘本科生,因为本科生的使用性更强且心态、未来工作的稳定性也较高。最后,通过对一些高校的走访,她发现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期望薪酬较高,本科生的期望值已达到六千至八千元,而硕士生的期望值达到一万至一万二千元。

阿里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中心主任郝建彬向我们介绍了农村淘宝发展现状以及对新就业形态的观点和看法。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目前全国大约有1000多个淘宝村,农村淘宝的合伙人达到3万人,带动相关就业人口一百万左右。城市生活成本迅速增长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对年轻人造成了较大的压力,许多年轻人开始选择返乡创业和就业。此外,他还分享了对北京十里铺盒马鲜生的调研感受,他表示,盒马鲜生作为新零售行业标杆,积极应对现代人对生活品质、健康、绿色和环保需求,它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十分时尚,较高的就业质量也能够吸引到很多年轻人。

58集团研究员侯林利用58集团的数据分析了当前就业市场的一些新情况和趋势。整体来看,市场用工需求是稳中向好,企业薪资也是稳中有升。服务行业对劳动吸纳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消费升级和平台经济对就业的推动效果比较明显。与此同时,制造业对年轻一代蓝领吸引力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90后倾向于选择服务行业,普通技工用工缺口近一步增大。58同城的数据显示,求职者主要活跃在大城市群,包括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此外劳动力向低层级城市渗透的趋势也十分明显。

智联招聘集团公关经理王一新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和不同地区的就业情况。以往大学生的平均简历投递次数在为30到40次左右,现在大多是投20到30次,这可能是与已出现的慢就业状况相关。通过对单一岗位收到的简历数进行观察统计,发现一线城市竞争次数是最高的,而新一线城市竞争次数也在连续上升,这与新一线城市近期出台的一些户口政策和大学生补贴政策有关。此外,新一线城市较高的薪酬待遇、城市友好度和环境体验都使大学生产生了较高的个人归属感。

滴滴出行政策研究院研究员缐伟华介绍了滴滴平台推动就业的一些具体情况。去产能企业的员工加入到滴滴平台做司机,能够给他们相对困难的生活提供一定补贴,缓解生活压力。从平台就业总量的区域分布来看,东部沿海省份,像广州、江苏、浙江的就业规模是最大的,内陆地区中西藏、新疆、内蒙古的就业增量最大,说明平台在内陆地区的就业推动作用逐步体现。从平台就业特征来看,来自传统制造业的平台司机占比最高,并以男性为主,这些人承担着较大的家庭负担。平台司机整体就业质量较高,有着稳定的投入产出比,工作越努力、工作时间越长,收入也就越高。总体来看,司机对平台的满意度比较高,对平台的机制和系统也都比较满意。

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丁大建强调了研究数据的重要性。他认为,随着中国就业研究所与阿里巴巴、智联招聘和滴滴平台等企业的深入合作,当前研究者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和准确的数据来分析就业形势,但在使用研究数据的时候,一定要弄清它的来源和可靠性,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价值含量。

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刘尔铎分享了对就业形势的看法。他认为,应该将经济形势向好和就业形势向好分开来观察,就业形势不仅受到经济的影响,还受到劳动力供求以及其他综合性因素影响。他认为中国快递业发展迅速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劳动力成本低,二是城市聚集化。当前一线城市的聚集化已经完成,而二、三、四线城市聚集的经济效应还没有完成,快递业还可有发展的空间。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与快递业有相似之处,未来可能会到达一个饱和的点。此外,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果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就会有所改善。

北京师范大学何浩然副教授分享了他的一些研究观点。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做调查研究,可以让调查对象在真实的世界里作出决策,从而反映出他的行为特点,可以在调查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了解到一些真实的情况和数据。当前供给和需求的力量是在发生变化的,从前很少会有工作招不到人的情况,而现在“招工难”问题正不断涌现,这到底是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所面临的短期现象,还是会逐渐演变得越来越广泛的问题,非常值得思考。

最后,曾湘泉所长对此次会议进行了简要总结。他认为,第一,根据十九大报告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强对就业质量的研究,特别是就业质量的测量将成为高度关注的问题,应探讨就业质量的统计指标和评价体系。第二,在新经济和新业态迅速发展背景下,既需要探究新经济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又应承认它摧毁了多少传统就业岗位,并就两者进行定量研究和比较,为未来国家就业政策方向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第三,在中国当前情况下,就业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员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为此,要通过教育和培训制度深度改革等措施,释放发展潜力,大幅度提高员工价值创造能力。最后,他强调了政府完善现有就业统计数据的重要性。他认为,大数据具备时效强、客观程度高的特性,应借鉴和发挥大数据优势,完善和改进现有政府的就业统计体系等。

(文:钱璇;图:张石磊)

 
 评论0条
还没有评论
 会员评论(只限会员发表评论)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就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