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English
 
  活动报道  
  最新消息  
 
 
  你当前的位置: 新闻动态 活动报道
站内搜索:
 
  活动报道
   
 
第三季度就业形势分析暨智库建设研讨会成功举办
分享到:
时间:2015-10-22    浏览量:2747
 
    为深入洞察我国就业市场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加强和推进就业领域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支持,中国就业研究所于2015年10月18日在逸夫会堂第一会议室成功召开“第三季度就业形势分析暨智库建设研讨会”。出席本次会议的政府代表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业与收入分配司蒲宇飞司长、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张志斌副司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业与收入分配司孙中震处长、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郭成处长。出席本次会议的国际组织代表有:德国劳动研究所所长Klaus F.Zimmermann、副所长Corrado Giulietti、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项目官员李青宜。出席本次会议的学界、学会、协会代表有: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刘燕斌、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张幼云、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田小宝。出席本次会议的企业代表有: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亢越、智联招聘资深人力资源顾问郝健、阿里巴巴政策研究室专家郝建彬、神州伯乐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平等。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教授出席本次会议并发表讲话。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赵忠、易定红、程延园、研究员丁大建、副教授葛玉好、苏中兴、涂永前、助理教授王非、张维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系主任易定红教授主持。
 
 
    在会议致辞中,王利明常务副校长对中国就业研究所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时也对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谈到,由曾湘泉教授创办的中国就业研究所自2004年成立以来,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研究,特别是对国家就业政策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研究所每个季度都举办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深入分析并科学预测中国就业形势,为国家就业市场对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迄今为止,就业研究所已发布5部《中国就业战略发展报告》和26期《中国就业季报》,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攻关项目,世界银行和国际劳工组织等一系列重要研究课题。他希望研究所要在前期取得的成就基础上继续开拓进取。他对中国就业研究所的智库建设给予了厚望,希望“中国就业政策智库”能够继续紧密围绕党和国家政策决策的需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任务,继续开展前瞻性、针对性的就业政策研究,并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最后,王利明常务副校长祝愿中国就业研究所在今后取得更大的成绩,真正打造成一个在国内外都有相当影响的有关劳动就业方面的国家级智库。
 
 
    本次会议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阶段。上半段为第三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下半段为就业智库建设研讨。
    上午,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报告》和《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15:金融危机以来的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与会代表就第三季度的就业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丁大建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报告》的主要内容。今年以来,国际局势日益复杂,这对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中国经济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研究表明, 在经济结构调整之时,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已从第二季度季度2.03下跌到了1.96。尽管此指数表明,就业市场中企业劳动力需求仍多于供给,但当前就业市场整体呈现趋于紧张的局面,已是不争的事实。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及不同企业性质的用工需求来看,互联网和金融等新兴服务业用工需求增幅持续领跑,而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的用工需求持续不景气状态。此外,城镇化建设则引爆了三线以下城市的用工需求。
 
 
    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管理咨询部张晓光经理作了题为《苏州工业园区2015年三季度人力资源情况报告》的主题报告。他首先对园区人力资源指数及市场数据进行分析,指出本季度园区人力资源需求指数、供给指数下降幅度较大,为近三年最低值,尽管人力资源供求需求基本平衡,但总匹配指数则出现明显下降。最后,张晓光经理对园区第四季度人力资源情况进行了预测,认为传统制造业企业招聘计划相对不振,对互联网领域人才及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将更为旺盛,2015年度区内企业人工成本上升有减缓的可能。
    德国劳动研究所所长Klaus F. Zimmermann作了题为《劳动力市场政策——来自德国的经验》的主题报告。在该报告中,Klaus F. Zimmermann所长对德国劳动力市场之前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德国研究者所出台的应对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和介绍。他指出,之前由于德国福利水平较高,人们就业积极性较低,加之劳动力市场政策并没有起到高效率调节就业的效果,致使2005年德国失业率达到半个世纪最高。之后,国家通过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10年成为欧洲经济增长的引擎。这些措施包括:国家坚定解决问题的信心并作出承诺;搭建雇主、雇员和工会的共同利益机制;调整税收水平与社会福利,提高人们寻找工作的积极性;建立更具有弹性的工作时间管理机制;建立以现实为基础、创新为导向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实施劳动力市场改革等。Klaus F. Zimmermann所长认为,德国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主要是抓住了关键的历史契机。他认为,德国劳动力市场改革的经验包括:经济困境催生劳动力市场改革;科学评估是改革成功的关键;以证据、数据为基础制定政策,发挥政策效力等。Zimmermann所长认为,作为德国劳动研究所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就业研究所在国际上也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他衷心祝愿该所在曾湘泉教授的带领下,在未来取得更大成就,期待双方未来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
 
 
    在本次会议的后半段部分,中国就业研究所各位同仁对过去十年来做出的成果进行了回顾,与会代表对该所进一步在就业政策领域发挥智库作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亢越作了题为《人力资源指数建设回顾》的主题报告。他回顾了自2004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与中国就业研究所的合作历程,并以园区人力资源指数的构建和应用为例,说明了研究所的相关研究对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智联招聘资深人力资源顾问郝健作了题为《招聘平台大数据应用》的主题报告。他提出,未来智联将会和研究所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以期在大数据应用和研究领域有所突破。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赵忠教授作了题为《智库建设的国际化》的主题报告。在报告中,他界定了智库建设国际化的概念,并强调了智库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智库建设要以数据为基础,借助于规范可靠的研究方法、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对长期规律和基本问题的研究。最后,他强调国际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国际交流合作有利于提升智库水平、开阔研究视野和了解国际需求。
 
   
 
    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就业研究所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的主题报告。曾湘泉所长首先对中国就业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的回顾。在长期就业战略研究领域上,研究所以劳动力市场为主线,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对“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以及“‘双转型’背景下的就业能力提升战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和出版多部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在短期就业形势分析方面,以曾湘泉教授为核心的就业研究所团队每季度召开就业形势分析会,定期撰写并递交《中国就业季报》、发布CIER指数,对我国就业市场的短期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发改委、人社部、统计局等国家政府部门就业政策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持。除此之外,中国就业研究所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重大决策咨询。不仅为社会提供对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形势的解读,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和服务。曾湘泉教授也谈到了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工作当前和今后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政府对就业智库需求有待进一步明确、基础平台建设有待提高、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足等。他表示,中国就业研究所今后将继续努力,提升自身国际化水平,以更好地为国家社会服务。他勾画了中国就业研究所未来五大重点发展方向:(1)为政府提供重大政策咨询和服务;(2)搭建就业智库建设平台;(3)向社会发布各类研究报告;(4)与国际机构合作,为中国国际化战略服务;(5)搭建就业智库专业化人才培养基地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业与收入分配司蒲宇飞司长对本次会议给出了高度评价,对中国就业研究所做出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蒲司长认为,研究所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出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就研究所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要深入分析现实经济状况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影响机制和关系;中国就业形势分析应从三个能力角度出发,即就业岗位的创造能力、劳动力市场的流动能力、就业岗位的匹配能力。在经济下行趋势中,要进一步分析,就业岗位的创造能力表现出的滞后性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异,并关注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劳动力与非劳动力之间的流动对市场的影响。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他提出要把点、线和宏观数据结合起来,相互印证、相互校正,同时要运用相关统计技术消除季度性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分析和结论更具有解释力和影响力。他希望研究所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更好的发挥其智库作用。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副司长张志斌首先对三季度的就业形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对我国的就业市场做出了就业形势整体处于平稳态势判断:失业率未出现大幅度上升、企业用工整体水平稳定。他的具体论据如下:(1)中国经济虽然增速下降,但总体保持平稳,增量仍然可观,拉动就业的能力处于增长态势;(2)经济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对就业产生积极影响;(3)活跃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4)在政策性因素刺激下,就业岗位涌现。在就业所的智库建设上,他肯定了就业所在就业政策研究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并明确了智库建设在就业政策领域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数据是智库的基础,强调了数据搜集与研究的重要性。国家统计局在中国智库建设方面也承担着重要使命,在就业研究工作上,国家统计局将进一步加强与就业所的合作交流。最后,他指出,智库建设要顺应形势,开拓创新,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拓宽数据来源,争取覆盖更大的范围,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郭成处长代表张莹副司长参会,他认为当前就业形势非常复杂,总体平稳,但稳中有忧,求职倍率较同期有所下降,整个市场需求趋弱。谈到智库建设问题,他对就业研究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并对研究所的工作做出了高度评价。中国就业研究所在曾湘泉教授带领下,汇集了一批学术精英、搭建了一个高端平台、产出了一整套研究成果、召开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构建了一组CIER指数,对中国就业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认为,在现有背景下,国家对智库建设的需要日益迫切,经济形势的复杂状况不断上升,以曾湘泉教授为代表的专业团队一定会在未来智库建设上大有可为。
    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项目官员李青宜代表北京局局长德美尔先生参会。她回顾了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就业研究所的合作历程,对中国就业所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就业所已经成为国际劳工组织在中国开展工作的重要合作伙伴。她对近几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中国就业研究所与国际劳工组织的合作表示感谢的同时,也对未来的合作充满期待。他对就业所未来的研究领域提出建议,希望加大对就业质量的关注,并重视就业形势对劳动关系和职工权益的影响等。
 
 
    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张幼云曾长期在国际劳工组织工作,具有丰富的国际经验,对智库建设她提出以下观点:(1)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角度,智库建设的必要性不言而喻;(2)社会公正是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政府政策的应有之义,而智库最终是要服务于政策制定的,因此智库建设也应以社会公正为核心;(3)智库建设要自足中国、放眼世界,树立大国意识;(4)推动改革深化,保持智库的独立性、开放性,做到专业化、国际化;(5)借鉴各国的经验,决策要与当前社会经济问题紧密联系。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田小宝认为,一个好的智库应该具备定力、动力、活力和潜力。定力指的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由于中国整套相对稳定、可持续的积极就业政策、法律体系、文化系统,就业相对稳定。动力指要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增进就业。而活力则来源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潜力则依靠中国劳动力职业能力的提升。最后,田小宝副会长充分肯定了中国就业研究所之前所做的工作和研究,并认为研究所也存在这四种合力。田小宝副会长认为,在责任感的支撑下,中国就业研究所就一定能够更好的发挥其高端智库作用。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刘燕斌对智库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智库建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研究意义重大;(2)在智库的定位上,要研究战略性、中长期问题,要以全局的观念、发展的眼光进行建设,具有独立性和国际性;(3)智库的目标和内容应立足于国家层面,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4)智库建设应采用应用科学的方法,在学术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建议;(5)智库建设需要数据和资料作为支撑,具备一批一流人才,专家、学者尽可能参与到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且具备国际交流平台。
 
 
    最后,曾湘泉所长和杨伟国院长分别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
    在对会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后,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教授对劳动市场的趋势和未来的研究谈了几点看法:(1)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和研究需要立足现实,明确概念和指标、创新方法和举措(2)“双降”一方面是经济下行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也为促进结构调整,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提供了契机;(3)德国的经验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对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及时调整, 以及加强政策评估这两方面对中国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意义;(4)在数据分析上,要完善数据、分析问题背后本质原因,也要观察周期性因素对数据的影响;(5)互联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复杂,不能简单一概而论;(6)要突破传统的数量观念,深入研究就业质量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就业质量的测评和提高将是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7)应重视对劳动力人工成本的研究,在中国人工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可以考虑通过减税降低企业负担,进而调节人工成本。
  
 
    最后,杨伟国院长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杨院长首先对到场领导和专家表示了感谢,对各界关心、支持学院建设与发展的人士表达了敬意。其次,杨院长提出了学院建设智库的思路。第一,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从成立到发展,都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立足于实践,强调对政策的关注,如今更是把智库建设作为“七型劳人”之一,将政策建议提到了高点。第二,专业化的智库需要明确重点、明晰边界,建立责任意识,保持独立性。第三,大学智库建设要搭建政府、学术界、企业之间的伙伴关系,搭建国际国内伙伴关系,更好地发挥智库的重要作用。第四,学院以后要加大对智库建设的支持力度,力争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为我国劳动和就业领域的形势分析和政策制定献计献策。
    新华社、光明日报、第一财经等媒体对本次会议进行采访和报道。
 
 
   
    据悉,中国就业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以关心中国就业问题研究为己任,以关注国外就业问题为借鉴,主要围绕就业形势与趋势、就业与失业理论、就业政策等三大领域进行研究。十年期间,中国就业研究所硕果累累,除为我国政府就业政策决策提供咨询以外,还承担了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委托的大量研究课题,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为劳动经济学相关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和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评论0条
还没有评论
 会员评论(只限会员发表评论)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就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