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English
 
  活动报道  
  最新消息  
 
 
  你当前的位置: 新闻动态 最新消息
站内搜索:
 
  最新消息
   
 
[经济日报]缓解结构矛盾需要辩证思考
分享到:
时间:2021-11-15    浏览量:514



作者|曾湘泉


当前我国就业市场总体稳定,但也呈现出结构矛盾加剧的新特点。化解结构矛盾,需要从高质量就业目标出发,制定更为有效的就业促进政策。

日前公布的前三季度全国就业统计数据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但我们也看到,16岁至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较高。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是青年就业问题的重要指标,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宏观经济,也会对处于就业焦虑期的年轻人造成较大影响。

与其他群体相比,青年失业率高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其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具有动态属性,个人工作搜寻与用人单位职位空缺填补,二者相互匹配有一个过程,这通常会造成摩擦性失业。另外,青年群体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工作经验不足,也会对其失业率造成一定影响。

我国目前就业市场中的青年,主要是指应届毕业的大学生群体。这一群体失业率较高,除上述原因外,也有一些自身特点,“90后”这一代人的生活状况及就业观念已发生较大变化,出现了不少“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现象。

与较高的青年失业率同时存在的是就业市场的另一现象,即日益严重的招工难。在近年来的蓝领就业市场上,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10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超过4000万,劳动供给总量持续减少。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甚至宁愿当白领少拿工资也不愿意当工人,制造业就业吸引力大幅下降。当然,目前多数制造企业的工资收入低,的确也不具有竞争力。加之,部分工厂工作条件差、缺乏职业保障和上升通道等,进一步加大了制造业招工难度。

一方面是青年失业率偏高,另一方面是日益加剧的招工难,这看似相互矛盾的现象,背后原因是什么?其实质在于我国经济和社会背景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源自三个因素: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减少的滞后效应;二是高校扩招导致的过度教育和供求失衡;三是青年人就业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如今,计划生育政策已经调整、中学分流政策开始启动,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缓解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仍很艰巨。但坦率地讲,期待“90后”这一代人的想法退回到其父辈只要有个工作就知足的年月,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缓解就业结构矛盾需要辩证思考,研究制定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

首先,要转变观念。应深刻认识到,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即依赖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借助廉价劳动力获取竞争优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换言之,破解就业结构矛盾,需充分了解就业市场背景的深刻变化,切实树立通过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理念。

其次,在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劳动供给趋紧、人工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机器替代劳动是大势所趋。引入先进的生产管理体系、研发体系和智能制造依赖于一流的人才,包括一流的生产工人。因此,亟需提高对人力资本投资重要性的共识,加大对工人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的投入,通过增加企业产品附加值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工人的工资收入。这既是稳定现有制造业就业队伍规模的方向,也是吸引大量应届毕业生进入制造业和高质量服务业的根本。

此外,新一代的员工关系正在从传统的上下级关系转向合作伙伴关系。这不仅表现在情感上相互尊重,更表现在组织结构上,即通过灵活的自治组织,让员工间的关系保持平等。因此,制造业企业不仅要改善工作条件、拓宽工人晋升渠道,还要大力提升劳动者在企业管理中的话语权。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者与员工的协商机制,让员工参与并影响企业的权力结构,加强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切实解决这一群体的合理需求。这不但有助于改变资本分配比例过高、劳动分配比例过低的现状,也将增强劳动者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员工就业的稳定性。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原文刊发于《经济日报》)
 
 评论0条
还没有评论
 会员评论(只限会员发表评论)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就业研究所